Views: 1
這是奇美博物館的特展,從畫作中感受到大師永恆的震攝。
文章主要是介紹這次的畫展。這次我選的時間是人比較少的周日晚上5:30-6:30(其實是太晚買票)
重點摘要
- 時間2024.05.02 - 2024.09.01 請把握時間喔
- 畫作是每位大師會有1幅,全部畫作約50幅,大概一幅看個兩分鐘也要兩個小時才會出來。
- 要先買票,每場人數是限量的,全票 NT 550,優惠票 NT 450,免費票 NT 0 。
- 要預留交通跟停車時間,停車場很大,走到展場的路上很熱。
- 館內很安靜,大家都蠻有秩序的。
- 推薦可以買導覽手冊,印刷的品質蠻不錯的。
- 有紀念品店,複製海報450,徽章120,明信片80,也有抱枕、水壺、書。
官網資訊
https://www.chimeimuseum.org/special-exhibition/65812c83b6dc6/658130b412234
要去之前要先線上買票,然後印出你的票券才能入場。
建議畫作拍照技巧
不要站太近
我會建議不要站太近,看到很多人站很近然後用廣角拍,這樣拍起來其實整個畫會是變形的,然後畫本身都有玻璃,還會把自己身上導覽機螢幕印上去。
善用三倍鏡
手機現在都有三倍鏡可以運用,我自己作法是小幅畫先用三倍鏡等著拍,大幅畫用一倍,通常拍照人潮是一陣一陣的,其他人走之後會有個小空檔可以拍。
畫作拍照重點
- 畫作,畫作本身。
- 畫框,每幅畫的畫框都呈現出它的歷史。
奇美博物館園區
奇美博物館園區香腸攤 約開到下午五點,館內有7-11開到八點
漂亮的天花板,猶如藝術品般
導覽手冊
導覽手冊的印刷精良,蠻值得買的,雖然裡面的介紹文字看板上都有,不過手冊就是讓你可以回家再享受一次看這些畫作。
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展區
畫作分類
畫展分成四個時期
- 人文的甦醒 歐洲文藝復興繪畫
- 從王室到平民 巴洛克繪畫
- 探索與創造 壯遊風潮
- 光線與色彩:印象派繪畫
I人文的甦醒
阿爾布雷希特.阿爾特多夫(Albrecht Altdorfer,出生於1480前不久,卒於1538)
喬基姆.布克雷爾(Joachim Beuckelaer,可能出生於約1535,卒於1575)
我一開始看到這幅,想到惡靈古堡8的城堡廚房…
拉斐爾(Raphael,1483–1520)
聖母子與施洗者約翰(加瓦聖母)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the Infant Saint John the Baptist (‘The Garvagh Madonna’)
喬凡尼.巴提斯塔.莫羅尼(Giovanni Battista Moroni,1520/4–1579 )
雅格布.汀多雷多(Jacopo Tintoretto,約1518–1594)
文森佐.莫羅西尼肖像 Portrait of Vincenzo Morosini
我一直覺得好像在哪裡看過這個人
達米亞諾.馬扎(Damiano Mazza,活躍於1573)
據說這個是要掛在天花板的,想像一下抬頭一看有個裸男在頭上。
提香(Titian,活躍於1506左右,卒於1576)
女士肖像(來自達爾馬提亞的女士)Portrait of a Lady (‘La Schiavona’)
柯瑞喬(Correggio,活躍於1494,卒於1534)
楊.荷賽特(Jan Gossaert/Jean Gossart,活躍於1508,卒於1532)
年輕公主(丹麥的多蘿西亞?)A Young Princess (Dorothea of Denmark?)
康坦.馬賽斯(Quinten Massys,1465/6–1530)
上面金金亮亮的估計是純金的金箔,用來裝飾寶座的。
II從王室到平民 巴洛克繪畫
十六至十七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間接促成巴洛克藝術風格的流行。畫家以生動的色彩與戲劇性構圖,為宮廷與教堂增添華麗的氛圍。新教國家因為商業繁榮、中產階級興起,藝術家的創作題材變得十分多元,包含人物肖像、常民風俗、靜物與風景等。
安東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1599–1641)
薩爾瓦多.羅莎(Salvator Rosa,1615–1673)
墨丘利與不誠實的樵夫
林布蘭(Rembrandt,1606–1669)
有學繪畫跟攝影的人都會知道林布蘭這個人物,他設計出怎麼把臉打光打的很立體,所以後來攝影的人會特別仿照他打光的方式,稱為林布蘭光。
吉多.雷尼(Guido Reni,1575–1642)
抹大拉的馬利亞 Mary Magdalene
抹大拉的馬利亞 ,往上看是以前表現懺悔的意思,雖然一般人會覺得…這是翻白眼吧?
然後,這幅是有穿衣服的,當時畫家畫到這個人都是半裸或全裸。
沙索費拉多(Sassoferrato,1609–1685)
克勞德(Claude,1604/5?–1682)
聖吳甦樂登船的海港 Seaport with the Embarkation of Saint Ursula
尼古拉.普桑(Nicolas Poussin,1594–1665)
米開朗基羅.梅里西.達.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 1571–1610)
楊.斯汀(Jan Steen,1626–1679)
彼得.德.霍赫(Pieter de Hooch,1629–1684後)
III探索與創造
龐貝歐.吉羅拉莫.巴托尼(Pompeo Girolamo Batoni,1708–1787)
彼得羅.隆吉(Pietro Longhi,1701–1785)
克勞德-約瑟夫.韋爾內(Claude-Joseph Vernet,1714–1789)
湯瑪斯.勞倫斯爵士(Sir Thomas Lawrence,1769–1830)
查爾斯.威廉.蘭姆頓肖像(紅衣男孩)Portrait of Charles William Lambton (‘The Red Boy’)
卡納萊托(Canaletto,1697–1768)
法蘭西斯科.德.哥雅(Francisco de Goya,1746–1828)
依莎貝爾.德.波爾塞爾女士 Doña Isabel de Porcel
尚-巴普提斯特.格赫茲(Jean-Baptiste Greuze,1725–1805)
約翰.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1776–1837)
史特拉福磨坊 Stratford Mill
亨利.雷伯恩爵士(Sir Henry Raeburn,1756–1823)
大衛.威爾基爵士(Sir David Wilkie,1785–1841)
大衛.威爾基爵士(Sir David Wilkie,1785–1841)
卡納萊托(Canaletto,1697–1768)
威尼斯:城堡區聖伯多祿聖殿Venice: S. Pietro in Castello
約瑟夫.瑪羅德.威廉.透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1775–1851)
海洛和利安德的離別(出自希臘詩人穆塞厄斯)The Parting of Hero and Leander from the Greek of Musaeus
IV 光線與色彩 | 印象派繪畫
尚-巴普堤斯特-卡米爾.柯洛(Jean-Baptiste-Camille Corot,1796–1875)
文森.梵谷(Vincent van Gogh,1853–1890)
克勞德.莫內(Claude Monet,1840–1926)
鳶尾花 Irises 約 1914–1917
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
畫室中的火爐 The Stove in the Studio
保羅.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
愛德華.馬內(Edouard Manet,1832–1883)
音樂咖啡廳一角 Corner of a Café-Concert
約翰.辛格.薩金特(John Singer Sargent,1856–1925)
出口
特展紀念品店
晚餐
裡面有7-11可以吃,營業到晚上8:00
其他






觀展心得
因為有入場人數限制的關係,我覺得觀賞體驗算是非常好的,整個會場很安靜,大家都相當的禮讓,還記得以前國中去看過高美館的橘園跟奧賽展覽,人很多很擠很悶。
最喜歡的畫作還是梵谷那種奔放鮮明的畫風,用簡單的顏色就能勾勒出壯闊的圖畫。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