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ws: 2
這本書是2024年讀了對我來說意義非凡的一本書。能讀到本書是因為讀了朴研美(Yeonmi Park)的續作「趁我們還有時間」,書裡面提到這本書很多次,我就接著讀了此書。
中文書名:生存的12條法則: 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 對混亂生活開出的解方
英文書名12 Rules for Life: An Antidote to Chaos
作者:喬登.彼得森
譯者:劉思潔/ 何雪綾
出版社:大家
出版日期:2019/05/08
這本書其實不太容易讀,他雖然只有十二法則,而且法則看似簡單而且我其實早就明白,作者似乎就是把我所知道的寫出來,這有什麼好意義非凡的?
每個法則的背後,作者都有詳細的論述,告訴我們這些法則對我的生命有深刻的意義,在這混亂的世代,重新審視為什麼這些法則很重要。這本書把我隱約知道的給寫明清楚,並且告訴我背後重要的意義。
也就因每個法則後都有相當長的論述討論,所以如果不習慣閱讀長文章的話,這本書其實很難讀。
然後這本書如果要快速讀的話,可以把每個法則最後兩頁跟前兩頁看完,直接跳過中間的論述,但這樣做你也會失去很多。
讀了這本書我改變了什麼?
Rule 3 結交希望你變得更好的朋友
行為不當的外來者會立刻改正嗎?不,反而是整個團隊會墮落。新進的組員依然憤世嫉俗、狂妄自大又神經質,不但怨天尤人、逃避責任、缺席重要會議,而且工作品質低落,延誤進度,結果是別人必須幫他重做。但他還是像其他隊友一樣領到工資。
書中有一個法則,「要交讓自己能變好的朋友」,原本面對現在的工作,我偏向躺平的狀態,每天抱怨爛公司跟糟糕的主管,讀到這邊之後,我毅然決定要離開現有的工作,我發覺現在工作其實不能讓自己變好,雖然同事人都不錯,大家也都承受著工作的苦難,但工作整體的狀況是往下的,讓我變的憤世嫉俗,人不快樂、技術沒辦法進步,每天都花非常多的力氣面對什麼都不太清楚的主管。所以看到這個建議後,它說服我要離職。我下定了很大的決心一定要離職到更好的工作。
我的畫線
【RULE 1】站直,抬頭挺胸
因為這些內容真的是規則,而最重要的規則就是你必須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就是這樣。
古時的偉大神話和宗教故事都旨在傳遞道德寓意,而非記敘事件,尤其是那些從更早的口述傳統衍生而來的故事。因此,這些故事關切的不是世界的本質(這是科學家的關注),而是人類該怎麼做。
情勢會改變,你也會改變。正回饋循環就像滾雪球,會適得其反地加劇負面後果,但也可以帶你走向成功。這是普萊斯定律和帕雷托分布教我們的另一堂課,比前一個樂觀多了:人只要一開始擁有,就有可能得到更多。有一些向上移動的循環可能出現在你自己的私人、主體空間裡,身體語言的改變就是重要實例。當研究人員要求你逐一動動臉部肌肉,向觀察者做出很悲傷的樣子,你會覺得更悲傷。如果要求你逐一動動臉部肌肉,做出快樂的表情,你會覺得比較快樂。情緒是身體表達的一部分,而且可以被身體表達放大(或減弱)。
【RULE 2】善待自己,就像善待任何你有責任幫助的人
凡事都已確定時,我們就有秩序。當事情按照計畫進行,沒有新的或煩擾的狀況,我們就在秩序裡。在秩序的版圖中,萬物都遵從上帝的意旨。
秩序是天父上帝,永遠的審判者、總帳管理者、賞罰分配者。秩序是承平時期的軍警部隊,是政治文化、企業環境、系統組織,是「大家都這樣說」的「大家」,是信用卡、教室、超市結帳隊伍,是依序輪流,是交通號誌,是每天通勤的熟悉路線。秩序如果執行過頭且失衡,也可能表現得很有毀滅性、很可怕,例如強迫遷徙、集中營,還有踢正步那種吞噬靈魂的一致性。
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威脅別人,用別人的缺失來傷害和羞辱別人,那些缺失我們都再清楚不過。我們也可以慢慢地、有技巧又可怕地折磨人。這遠遠超過掠食,是理解的一種質變,這個劇變就跟自我意識的發展一樣重大,是善惡知識進入世界的大門,是「存在」的結構中迄今尚未癒合的第二道裂痕,存有本身自此轉變為一種為道德而努力的過程——這一切都隨著複雜的自我意識發展而來。
很神奇的是,《創世記》第一章已隱含答案:體現上帝的形象,從混亂當中,以說話創造出美好的存有。但是,必須出於人類的自由選擇,有意識地這樣做。艾略特(T. S. Eliot)說得很對,回歸即為向前之路,但必須以甦醒的存在回到起點,以甦醒的存在行使恰當的選擇,而非回到睡眠狀態:
確實,犧牲自我的美德是西方文化根深柢固的觀念,至少在西方受基督教影響的範圍內是如此,基督教的基礎就是效法一個最終自我犧牲的人。任何人若宣稱黃金律[5]並不表示「為別人犧牲自己」,都可能受到質疑。但是基督受死這個原型,是要示範如何英勇地接受有限、背叛和暴政,如何在自我覺知的悲劇中與上帝同行,而非指使我們犧牲自己來服務別人。將自己奉獻給上帝(或至善,如果你喜歡這樣說),並不表示某個人或組織經常向我們索求卻少有回報時,我們還要自願默默受苦,因為如此一來,我們就是支持暴政,允許自己被當作奴隸。被惡霸迫害並不是什麼美德,即使那個惡霸就是你自己。
格這位瑞士知名的深度心理學家讓我學到兩堂非常重要的課,是關於「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或「愛鄰舍如同自己」。第一堂課是,這兩句話都與友善無關。第二堂課是,這兩者都是等式而非禁制令。如果我是某人的朋友、家人或愛人,那我就有道德義務要努力代表自己去對外談判,如同他們也對自己有此道德義務。如果我不去做,最後就會淪為奴隸,而對方會變成暴君,這有什麼好?任何關係裡的雙方若都很強大,這關係會理想許多。此外,當你受到霸凌或是折磨、奴役時,若挺身而出為自己發聲,這與挺身而出為別人發聲並沒有什麼不同。榮格指出,這表示擁抱和愛護你自己這個罪人,就如同寬恕並協助另一個有過失與瑕疵的人。
【RULE 3】結交希望你變得更好的朋友
佛洛伊德稱這種情形為「強迫性重複」,他認為這是一種重複舊時恐懼的潛意識驅力,有時可能是為了更精準地調配出那些恐懼,有時是試圖更主動地掌握,有時則可能是沒有別的選項。人們會以手邊現有的工具打造自己的世界,有缺陷的工具便製造出有缺陷的結果,而一再使用這些有缺陷的工具,只會製造出同樣有缺陷的結果。因此,沒有從往事學到教訓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轍,這有一部分是命運所致,一部分是無能為力,另外還有一部分是……不願學習?拒絕學習?有動機地拒絕學習?
行為不當的外來者會立刻改正嗎?不,反而是整個團隊會墮落。新進的組員依然憤世嫉俗、狂妄自大又神經質,不但怨天尤人、逃避責任、缺席重要會議,而且工作品質低落,延誤進度,結果是別人必須幫他重做。但他還是像其他隊友一樣領到工資。
如果求助者不想有所改善,就不可能展開治療關係。67羅傑斯相信我們不可能說服別人變得更好,但渴望改善卻是進步的前提。我曾有一些法院裁定需接受強制心理治療的個案,他們不想接受我的幫助,卻被迫來求助。這根本行不通,失去了原本的意義。
你應該選擇想讓一切變得更好而非更壞的人。選擇對你有益的人是好事,而不是自私。有些人看到你的人生有所改善,他們的人生也會有所改善,與這種人來往是妥善又值得讚許的事。
狀況良好的人是一種理想,我們需要力量和膽識,才能站在這種人身旁。要謙卑,要勇敢,運用你的判斷力,並且保護自己,遠離太無關緊要的同情和憐憫。
【RULE 4】跟昨天的自己比,而不是跟今天的別人比
一整個世代的社會心理學家都推崇「正向錯覺」,認為那是心理健康的唯一可靠途徑。他們的信條是什麼?讓謊言成為你的保護傘。實在無法想像比這更淒涼、可憐、悲觀的哲學了:一切是如此可怕,只有妄想能解救你。
你拿自己和別人相比時,要很小心。一旦長大成人,你就是獨特的生命,有自己特定、具體的問題,不管是經濟、親密關係、心理,或其他方面。這些都深植於你生命的獨特廣泛脈絡中。你的職涯或工作是以一種個 人化的方式,與你生命的其他特點發生獨特的相互作用,從而為你效力,或不為你效力。你必須決定要花多少時間做這件事、花多少時間做那件事,同時也必須決定該放下什麼、繼續追求什麼。
給大家一個提示:未來和過去很像,但有一個關鍵的區別,那就是過去無法改變,但未來可以更好。只需要極小的投入,未來的某一天就能有相當明確的進步。現在 永遠有缺憾,但你出發的起點可能不比你前進的方向重要。 或許快樂總出現在上坡路段,而不是在下一個山頂上等著你的短暫滿足中。 快樂絕大部分來自希望,無論這個希望是從多麼深沈的黑暗世界中萌生。
先鎖定小的目標。鑑於你有限的才能、欺騙的習性、怨恨的重擔,還有 推卸責任的能力,你一開始不會想承擔太多。因此你可以設定下列目標:今天結束之前,我想讓自己的生活比今天早上稍微改善一點,一點就好。接下來你可以問自己:「我能夠做什麼、我願意做什麼,好達成這個目標?我想要 什麼小小的獎勵?」然後你就去做自己決定要做的事,就算做得很差,之後你還是可以得意洋洋地給自己一杯超棒的咖啡。你可能會覺得這有點蠢,但你還是做了。明天你同樣會去做,後天也是,大後天也是。
你就是用這個方法應付這個龐大、複雜世界:每分每秒都專注在自己關切的事情上,其餘的都忽略。 你看著那些能幫助你前進、邁向理想目標的事物。當你的路上出現阻礙,你很快就會偵測到。
你可以這樣想:「我要訂定不同的計畫。我會試著渴望任何 能改善人生 的東西,不管什麼都好,而且我現在就要開始努力。如果這最後意味著不要追求我老闆的職位,我會接受,繼續前進。」 現在你走上一條完全不一樣的軌道了。在此之前,所謂正確、理想、值得追求的東西,都既狹隘又僵固,而你被卡在那裡,動彈不得也不開心。所以你放下它,做出必要的犧牲,讓原本被你的雄心壯志所遮蔽的可能性顯露出來,你會看到一個有很多希望的 嶄新世界。 假如你的人生可以更好 ,那看起來會是什麼樣子?生命本身會是什麼模樣?「更好」又是指什麼?你不知道,但即使你無法立刻確切知道也無妨,因為一旦你真的決定要變得「更好」,就會開始慢慢看到它的樣子。
而你的行為最 準確反映出你最深刻的信念——內隱且深植於你的生命之中,在你有意識的理解、清楚表達的態度、表層的自我知識[4]底下。你只能藉由觀察自己的行事,才能找出你真正相信什麼,而非你以為自己相信什麼,否則你根本不知道自己相信什麼。你太複雜了,以 至於無法輕易了解自己。
信仰並非幼稚地相信魔法——那是無 知,或甚至刻意盲目。反之,信仰是領悟到生命中悲慘的不合理必須抵銷,而方法就是同樣不合理地獻身給存有的良善本質,同時也要勇於將目光瞄準無法實現的目標,願意獻上一切,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獻上你的生命。
現在你會習慣性問自己:「我願意做什麼、能夠做什麼, 好讓人生變得更好一點?」你沒有規定怎樣才算「更好」。即使面對自己,你也不是極權主義者或空想家。因為你從納粹、蘇聯、中共和自己的經驗中知道,身為極權主義者是件壞事。要有雄心。要決心改善存有,讓你的靈魂與 真理和至善站在同一陣線。要建立適宜居住的秩序,為存在帶來美好。要克服邪惡,減低痛苦。要讓自己變得更好。
你們要祈求,就必得到;要扣門,門就必打開。如果你以很想得到的 樣子去祈求,以很想進去的樣子去扣門,就有機會提升你的生活。從進步一點點,到進步很多,再到完全轉變。而在進步的同時,存有本身也會得到一些改善。 請跟昨天的自己比,而不是跟今天的別人比。
【RULE 5】別讓孩子做出令你討厭他們的事
父母不敢教導何謂「不行」,結果是孩子完全不知道什麼是合理限制下的最大幼童自主權,這就是過度混亂滋生過度秩序(反之必然)的典型實例。
例如,一九六〇年代如此戲劇性地放寬離婚法規,真的是好事嗎?這種解放的嘗試衍生出自由的假設,卻令不少兒童落入生活不穩定的狀態,我想這些兒童未必會說這是好事。前人以睿智搭建的圍牆後方潛伏著恐怖駭人的事物,我們卻冒險將之拆除,毫無自覺地在薄冰上滑行,而冰下是冰冷的深海,潛伏著無法想像的怪物。
這表示兒童如果未加以訓練、管教和適度鼓勵,就更可能嚴重誤入歧途。這表示把人類所有的暴力傾向都歸咎於社會結構的病症,不僅是錯誤,實際上甚至足以令人類退步。社會化的重要過程可以防止許多傷害,培養許多良善特質。兒童必須被塑造、受教導,否則就無法茁壯成長。這個事實明顯反映在行為上:孩子極為渴望得到同儕和大人的注意,這些關注能讓孩子成為有力又社會化的社群參與者,極為必要。
父母親是社會的仲裁者,教導孩子如何為人處事,讓其他人能夠和孩子發生有意義且有利的互動。
管教孩子是一種負責的行為。管教並不是在為孩子的品行不端而發怒,也不是在報復孩子做錯事,而是慈愛和長遠判斷的謹慎結合。合宜的管教需要費盡苦心,事實上,管教跟費盡苦心是同義詞。細心關照孩子很困難。分清是非對錯及其原因很困難。擬訂公平又慈愛的管教對策,並與深入參與照顧這個孩子的其他人討論商量,也很困難。在這種責任與困難的組合之下,任何關於限制孩子會傷害孩子的說法,都會異常受到歡迎。
如果我能夠傷害你、制伏你,那麼,我就會在想要的時候為所欲為,即使你就在一旁。我可以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而折磨你。我可以忽視你,控制你。我還可以偷走你的玩具。小孩子會動手打人有兩個原因:第一,攻擊是一種天性,雖然在某些人身上更明顯,另一些人則否;第二,攻擊有助於得到渴望的東西。認為打人的行為一定是學來的,這實在很蠢。
兒童也無法完全避免害怕和痛苦。他們又小又脆弱,對世界沒什麼認識,即使是學走路這麼自然的事,也會一再受到世界的重擊,更別提跟手足、同儕及不配合又固執的大人相處時,難免會經歷受挫、被拒絕。因此,最基本的道德問題並不是如何保護孩子完全免於不幸和失敗,讓孩子永遠不會經歷任何害怕或痛苦,而是如何極大化學習,讓孩子以最低的成本獲得有用的知識。
第三,有些糟糕的舉動必須立刻有效禁止,以免發生更糟的事。如果有人不停拿叉子去戳電源插座,或是有人在擁擠的超市停車場邊跑邊玩,該給予什麼適當的懲罰?答案很簡單,只要合理範圍內能最快制止的方法都行,因為再不制止就難以挽回了。
因為自然界和社會將嚴厲懲罰一切未糾正的童年行為過失。以下是幾個實用的提示:暫時隔離法是極為有效的懲罰方式,特別是那些只要控制好脾氣就很招人疼的孩子。正在發脾氣的孩子應該讓他獨自坐在一旁,等到他平靜下來,就應該讓他回到正常生活。
兒童如果能夠專注而不會分心,如果能夠玩耍而不會哼哼唧唧,如果搞笑有趣而不令人惱怒,如果值得信任,這樣的兒童無論到哪裡都會有朋友。老師喜歡,父母也喜歡。如果他對大人有禮貌,大人就會照顧他,以微笑面對他,而且樂於教導他。在動不動就變得冷漠、無情和充滿敵意的世界中,他將成長茁壯。
稱職盡責又勇敢的父母,會給予孩子最偉大的禮物。 別讓孩子做出令你討厭他們的事。
【RULE 6】批評世界之前,先整理好自己的房間
兩千多年前,該隱與亞伯這則古老聖經故事的作者也懂,根據聖經作者的描述,後伊甸園歷史的第一場行動就是謀殺,而且不僅是謀殺,是手足殘殺。不只殺死無辜者,更殺死有理想的好人,而且是為了激怒宇宙的創造者而有意識地殺人。
無論精神、身體或心智上的痛苦,皆無需懷抱虛無主義(即徹底拒絕價值、意義和欲求)。痛苦總是允許各式各樣的詮釋。 尼采寫下這段話。他的意思是:人類經歷了邪惡,可能會非常想讓邪惡延續下去,傳播出去,但也可能透過體驗邪惡而學會善良。
極度捍衛真理的勇士,並不容許自己的心智轉向報復和毀滅,而是睜開雙眼直視。在經歷這些磨難時,索忍尼辛遇到一些處境駭人卻依然舉止崇高的人,他深思這些人的表現,然後向自己提出最艱難的問題:自己人生的災難是否由他個人導致?如果是,又是如何造成的?他想起自己早年無條件支持共產黨,於是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在集中營,他有充裕的時間思考。他過去是如何偏離目標?有多少次違背良心,明知有錯卻依然去做?有多少次背叛自己,撒了謊?在蘇聯古拉格這個灰暗的地獄,有什麼方法可以改正和彌補自己以往的罪過?
如果你正在受苦,這是常態,畢竟人有其極限,生活是悲慘的。但如果你痛苦到難以承受,導致你開始墮落,就有必要思考一些問題。
要有些謙遜,如果無法為家庭帶來和平,你又怎敢試圖治理一座城市?讓你的靈魂帶領自己,然後觀察這幾天、這幾個星期會發生什麼事情。當你這麼做時,你會開始說出自己真正的想法。你會開始告訴妻子、丈夫、子女或父母親自己真正想要什麼,需要什麼。當你知道自己有些事沒做到,你會用行動改正疏失。當你停止用謊言填塞腦袋,你的腦袋就會開始清明。當你停止用不真實的行為扭曲經驗,你的經驗就會改善。接著你會開始發現,自己還有一些新的、比較細微的錯誤,也停止那些行為吧。
【RULE 7】做有意義的事,不要便宜行事
既然如此,人生在世,又該如何行事? 最簡單明瞭又直接的答案是什麼?追求享樂,跟隨自己的衝動,活在當下,便宜行事。不管要撒謊、欺騙、偷盜、隱瞞或操弄,什麼都好,小心別被捉到就是。在一個終將毫無意義的世界裡,不管做什麼,結果有差嗎?以上觀點並不新奇,人生就是場悲劇,而其中正包含受苦——長久以來,人們都是如此合理化自己的自私以及追求立即的滿足。
工作邏輯的終極延伸:以現在的犧牲換取未來的收穫。
首先,我們必須問:「所有可能的犧牲之中,最大、最有效,也就是最令人滿意的犧牲是什麼?」然後接著問:「如果能做到最有效的犧牲,最好的未來會是怎樣?」
正確來說,分享就是啟動交易過程。兒童如果無法分享、無法交易,就無法交到任何朋友,因為交朋友也是一種交易。富蘭克林曾建議剛搬到新社區的人要尋求鄰居協助,他引用一句古老諺語:「那些幫助過你的人,會比曾經受惠於你的人更樂於再次幫助你。」117富蘭克林認為,對他人提出請求(當然不能是過分的要求)是最立即有效的社會互動邀請。
功者與失敗者的差別是什麼?答案是,成功者有所犧牲。當成功者做出犧牲,一切事物也隨之好轉。問題越來越明確,也越來越廣泛:最大的可能犧牲是什麼?是為了最大的可能利益嗎?問題的答案也越來越深奧。
什麼東西能有這樣的象徵意義?什麼東西能超越一塊特選牛肉、最好的那隻牲畜、最昂貴的財物?就是那些極度私人、難以放棄的東西。上帝與亞伯拉罕立約,要求他將割禮作為獻祭儀式的一部分,也許就有這層象徵意義——象徵性地獻出部分以保全整體。還有什麼能超越這個?還有什麼比人的一部分更接近整個人?還有什麼能構成最極致的犧牲,以獲得最大的獎賞?
悲痛與苦難定義了這個世界,這點毋庸置疑。犧牲或多或少能暫時緩解悲痛與苦難,而且犧牲越大,效果越好,關於這點也毋庸置疑。每個人的靈魂深處都謹記著這件事,因此當人們希望緩解痛苦——希望修復存有的瑕疵,希望帶來最美好的未來,希望創造人間天堂,便會做出最大的犧牲(不管是犧牲自我、子女,或者任何鍾愛的事物),過著向善的生活。這樣的人會放棄便宜行事,追求探尋終極意義的途徑,並透過這樣的行動,為一度絕望的世界帶來救贖。
如果你停止說謊並依從良知的指引,即便是面對最嚴重的威脅,你也能維持自己的品格。如果你誠實而勇敢地堅持最高的理念,那麼比起目光短淺地專注於自身安危,你將得到更大的安全感與力量。如果你的生活正當合宜且充實,你所發現的深刻意義甚至能讓你免於死亡的恐懼。
因此我們犧牲今日的享樂,以換取更好的明天。
我花了幾十年才了解其中的意涵(甚至只了解一部分)。這個故事的意思是:一旦你在意識上覺察到自身的脆弱,你會理解人類普遍的脆弱本質。你會理解害怕、生氣、憤恨和悲痛是什麼感覺。你會理解痛苦意味著什麼。而一旦你真的了解你身上的這些感受,了解這些感受是如何產生,你就了解如何讓別人也經歷這些。如此一來,我們這些擁有自我意識的人就能精心謀畫折磨他人的方法。當然,我們也折磨自己,但在這裡,我們談的是他人。在我們看到該隱與亞伯(亞當夏娃之子)的故事時,就明白這個新知識會帶來什麼後果。
基督對第一個試探回應道:「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上帝口裡所出的一切話。」這個答案的意涵是什麼?這意味著即便在極度困苦的情境下,仍有比食物更重要的東西。
我們是否都能以咀嚼上帝的話語來代替便宜行事?這需要每個人都以一種能終結飢餓之苦的方式去生活、創造、犧牲、談話以及分享。而這就是在一無所有的荒漠之中,真正能徹底解決飢餓問題的方法。
這並非指基督宗教是失敗的,即使是教義未完全實現的情形下,也不會得到這個結論。恰好相反,基督宗教實現了不可能達到的成就。基督教義提升了個人的靈魂,將奴隸與主人、平民與貴族都放在同一個立足點上看待,所有人在上帝與法律之前一律平等。基督宗教堅持,即便君王也只是群體的一員。如此背離所有明顯證據的主張,要找出立足點,就勢必要徹底壓抑「世俗的權力與聲望象徵上帝的垂愛」的觀念。這一點達成了,有部分是得力於基督信仰中一個奇特的堅持:人無法透過成就或財富(即「工作」)獲得救贖。141這樣的教義不論有何局限,都阻止了國王、貴族與富商在道德上任意擺布百姓。於是,在幾乎不可能的情況下,每個靈魂建立起內在隱含的超然價值。這種形而上的概念,成為西方法律與社會的基本前提。這是前所未有的事,在現今世界的多數地方也尚未發生。在倫理/宗教啟示的影響下,人們開始認為擁有或絕對支配另一個人是錯的,這樣的觀念繼而使過去以奴隸制度為主的階級社會自行重組,這簡直就是奇蹟(而且我們應該堅持讓這樣的事情不至於消失)。
受困於貧窮的人不會在意二氧化碳,這並不是因為二氧化碳的濃度並不重要,而是當你必須死命工作、忍受飢餓,才能在布滿石頭與荊棘蒺藜的堅硬土地上勉強維持生計時,那並不重要。一直到牽引機問世、幾億人不必再挨餓之前,那都不重要。總之,十九世紀晚期尼采登場的時候,那些基督信仰尚未解決的問題,已變得無比重要。
偉大的喬治.歐威爾讓我明白,這類思想多半建立在憎恨富人及成功者之上,而非真正關懷窮人。此外,社會主義者在本質上比資本主義者更加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者同樣堅定地信仰金錢,只是認為若由另一群人擁有財富,困擾人類的問題就會消失。這當然不是事實,金錢無法解決許多問題,甚至會惡化某些問題。富人同樣會離婚、與子女疏離、受存在的憂懼所苦,也同樣會罹患癌症或失智症,會孤獨淒涼地死去。金錢會使解癮中的成癮者在毒癮或酒癮激烈發作時一口氣花完所有的錢,也會使無事可做的人更覺人生乏味。
目標設在上方,留意,修復自己能修復的問題,不要因自身的知識而變得傲慢,努力讓自己謙卑,因為極權主義式的驕傲會表現為不寬容、壓迫、折磨以及死亡。還要覺 察自己的不足——膽怯、惡意、憤恨與敵意。在指控他人之前,在試圖修補世界結構之前,想想自己靈魂中也有凶殘的一面。或許有問題的不是這個世界,而是你。你沒闖出名堂,你沒達到目標,你虧缺了神的榮耀,你犯了罪, 這在在都是你對世界的邪惡與不足所做的貢獻。而最重要的是,不要撒謊,永遠不要對任何事情撒謊。謊言會帶你走向地獄。幾百萬人的死亡,就是肇因於納粹及共產主義者那些或大或小的謊言。
如果你行止得宜,你的行為會讓現在、明天,一直到未來的你,都達到心理層次的整合,同時令你自己、你的家人 ,以及你周遭更寬廣的世界一同受惠。所有事物沿著同一條軸線堆疊,匯聚在一起,創造出最大的意義。這樣的堆疊構成了一個時空,我們能以自身的能力去發現這個時空的存在,去經歷那時空,而不只是用當下的感官去揭發它 的存在——我們的感官在收集、展現訊息上,能力有限。意義勝過便宜行事。意義能滿足所有的內在衝動,從現在到永遠。就是因為這樣,我們才能夠發現意義。
意義是當一切聚集在一起欣喜共舞,只為一個共同目的:歌頌現實。因此不論現實突 然變得多好,我們永遠都能以更好、更深刻的方式邁向未來。意義發生在當舞步變得如此熱烈的時候,在那一刻,過去所有的恐懼,所有生命與人類的奮力掙扎與投入,都成為漸趨成功的嘗試中必要與有價值的一部分,以建立真 正偉大與良善的事物。 意義是兩方力量的平衡,一邊是象徵轉化與可能性的混亂,另一邊則是新秩序的規訓。意義的目的是從如影隨形的混亂中產生更完美的新秩序,並能夠獲致更為平衡且更有生產力的混亂與秩序。意義是道路,是通往豐盛生命的途徑 。意義是當你以愛與誠實的心境遵循著它,不再對它以外的事情有更多企求時,能夠讓你安身立命的所在。
【RULE 8】說實話,或至少不要說謊
我說話時帶著某些動機,希望贏得辯論、獲取地位、讓別人印象深刻,以及得到我想要的東西。我透過語言扭曲世界,傳達出我覺得必要的事情,但我是騙 子。明白這點之後,我開始練習只說那些不違背內在聲音的事,我開始練習說實話——或至少不要說謊。我隨即發現,這個技巧在不知道該怎麼做的時候非常有用。當你不知道該怎麼辦時,應該怎麼做?說實話,這就是我在道格 拉斯醫院第一天所做的事。
我覺得官僚機構互踢皮球有 時在所難免,但實在沒必要心胸狹窄地濫用職權,讓事情變得更複雜。
你能以言語操弄世界,讓你得到你想要的東西,這是所謂的「政治行為」,是欺騙,是不擇手段的行銷人員、推銷員、廣告商、把妹達人、徒有口號的空想家及精神病質人格者的專長。是一個人試圖影響及操弄他人時的說詞。是大學生在 寫論文時只想著迎合教授,而沒有闡述及釐清自己的想法。是一個人為了得到想要的東西,決定偽裝自己去取悅與奉承。這是陰謀詭計、空洞的標語、宣傳鼓動的作為。
如果在該拒絕的時候,你確實拒絕了你的老闆、另一半,或你的母親,那麼你就是讓自己轉變成 能夠 在必要時拒絕的人。但如果在該拒絕的時候,你卻沒有拒絕,你就是讓自己 變成只能接受的人,即便是在很明顯應該拒絕的時候。倘若你曾經納悶那些看起來如此尋常、正派的古拉格勞改營守衛,竟然會做出這麼可怕的事,現在你心中已有了答案。當時絕對是必須 拒絕 的時候,但已經沒有人能夠說不了。
當一個人說謊時,他自己心裡是清楚的。他可能會自我蒙蔽,不去看自身行為的後果。可能因為沒能分析及講述自己的過去,以致無 法理解。
生命本身固有的苦難,足以使我們每一個人都疲憊得喘不過氣,把我們推到極限,在最脆弱的地方將我們擊碎。就算是活得最精采的人,也無法完全抵 禦生命的脆弱。但不論如何,若要在地震震毀的斷垣殘壁上重建生活,互相信任與奉獻的穩固家庭還是比爭執不休的家庭更有可能做到。任何天生的不足或既存的挑戰,不論多麼微小,都可能因為個人、家庭或文化慣於隱瞞事實 ,而擴大成嚴重的危機。
能拯救你的,是願意從未知的事物中學習。 這樣的信念是相信人類有轉化的可能性,相信自我現在的犧牲能成就未來的自我。
如果你的人生沒有成為它可望成為的樣子,試著說實話。如果你死命抓著某個意識形態不放,或沈迷於虛無主義中,試著說實話。如 果你感到軟弱、被拒絕、絕望、困惑,試著說實話。在樂園中,每個人都說實話,樂園之所以是樂園,就是因為人人都說實話。 說實話,或至少不要說謊。
【RULE 9】假設你聆聽的對象,可能知道一些你不知道的事
真正的思考相當複雜且耗費心力。你必須是能清楚表達的演說者,同時也是細心審慎的聆聽者。思考涉及衝突,所以你也必須容忍 衝突。衝突包含談判與妥協,所以你也必須懂得取捨,並修正前提與調整想法,甚至改變你對世界的看法。有時候這會打敗或淘汰一或多個內在虛擬化身,但這些化身不喜歡落敗或淘汰。他們好不容易才形成,非常珍貴。他們有 生命,想要活下去。他們會為此奮鬥。你最好聆聽他們的聲音。如果你不這麼做,他們會潛入隱蔽的深處,變成惡魔來折磨你。因此,思考不但帶來情緒的痛苦,也造成身體的損耗,程度超越任何事情——除了不思考。
人只要閉上嘴巴,就會變得相當聰明。
「我們大多數人都無法聆聽,我們急著評價,因為聆聽太過危險。要做到聆聽,首先需要勇氣,而我們通常缺乏勇氣。」
總結有助於加強記憶、運用記憶。
如果你試著聆聽,不太早下判斷,人們通常會把自己 腦袋中的每件事都告訴你,而且很少會有欺瞞。
值得再說一次:人們透過對話來組織自己的大腦。如果這些人沒有對象可以訴說自己的故事,便會走向瘋狂,就像囤積癖,無法維持自己內在的秩序與整齊。一個人在 整合內在心靈時,必然需要群體意見的刺激。換句話說:整頓一個心靈,需要眾人的力量。
好的講者是 與觀眾對話 ,而不是 自顧自滔滔不絕 ,或甚至 對著觀眾說教 。
【RULE 10】說話要精準
精確性能讓人明辨事物。當壞事發生,精確性能把真實發生的一起糟糕事件,與其他同樣糟糕且本來可能發生卻沒有發生的事情區分開來。
你必須有意識地界定一段對話的主題,尤其是困難的對話,否則對話會很籠統,而籠統就太多了。這正是伴侶經常停止溝通的原因:每次爭辯,都會惡化成一個又一個出現過的問題、現存 的問題,以及未來可能發生的災難。沒有人能夠討論「所有的事」,但你可以說:「就是這個(具體明確的東西)讓我不開心。
說出你的用意,這樣你就能發現自己的用意。按照你所說的去做,那麼你就能 知道會發生什麼。然後注意觀察,留意你的錯誤,明白地指出來,並且努力修正。這就是找到人生意義的方法,也會讓你免於人生的悲劇,否則還能怎樣?
【RULE 11】孩子玩滑板時,不要干擾他們
馬克思認為文化是富人對窮人的壓迫,並試圖將歷史及社會狀況簡 化為經濟問題。馬克思主義在蘇聯、中國、越南、柬埔寨及其他地方施行的時候,粗暴地重新分配經濟資源,廢除私有財產制,農村的人民被迫集體生活。
蒙格瑞奇(Malcolm Muggeridge)早在一九三三年就在《衛報》發表一系列文章,描述蘇聯對農民的迫害。歐威爾知道史達林在搞什麼鬼,並將這些事情宣 揚出去。儘管面臨許多嚴峻阻礙,他仍在一九四五年出版《動物農莊》
地位主要是由 能力 而非權力決定,是能力、本領、技術,而非 權力 ,傳聞如此,事實也如此,這很顯然。
此外,在西方國家裡,最能有效預測長期成功的人格特質是智力(透過認知能力或智力測驗測得)和嚴謹性(特徵為勤奮與自律)。
我會教導過度順從的人去注意內心的怨恨,這種情緒雖然相當有害,但也相當重要。心懷怨恨的原因只有兩種:被別人占便宜(或允許自己被占便宜),或者愛抱怨卻拒絕負起責任並成長。如果你心裡感到憤恨不平,就去了解一下原因,或許可以跟某個你信賴的人討論這個議題。
【RULE 12】在路上遇到貓,就摸一摸
一個人真正被愛的部分,與其局限密不可分。朱力安若不是那麼容易生病、失落、痛苦、焦慮,也就不會那麼幼小、可愛、惹人疼。既然我如此愛他,我決定就算他很脆弱,還是讓他保有本來的樣子就好。
試想一個無所不知、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存有,這樣的存有缺少什麼? 答案是, 局限 。
當你愛著某個人的時候, 你並不是忽略對方的限制,正是這些限制才讓你愛著對方。 確實,這很複雜。你不必去愛對方的所有缺點,你只是接納它們。你不應該放棄嘗試讓人生變得更好,或放任苦難繼續存在。
如果不限縮這些事情的影響,你會筋疲力盡,也會讓 惡性循環摧毀一切,這沒有任何幫助。儲備你的能量,你面對的是整個戰爭,而不是只有一場戰役。所謂的戰爭,就是由許多大大小小的戰役組成。你必須發揮你的作用,撐過每一次作戰。每當與那些危機有關的擔憂湧上心頭的 時候,提醒自己,你會在預定的時間好好思考。
這樣做通常很有效,因為讓你產生焦慮的那部分大腦,比較在意你有沒有擬定計畫,而不是計畫的細節。
一旦你對準天堂,便能專心致志於當下。要小心謹慎,安排好你能掌控的事物,修復失序混亂的部分,讓已有的美好更上一層。只要小心謹慎,你就有可能處理得當。人類非常強韌,能夠承受許多痛苦與失落,但必須能夠看到存有中的美善,才能夠堅持不懈。如果失去這個部分,那就真正迷失方向了。
終章
你之所以在前進的過程中受阻,可能不是因為缺乏機會,而是因為過於傲慢,使你無法充分利用早已擺在你眼前的東西。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