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ws: 2
華人社會常把「樂於助人」當成美德,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久了就讓自己「救世主上身」:有求必應、搶著幫忙、替對方扛。短期看起來猛如虎,長期卻會讓幫忙跟被幫忙的人變成互相消磨。
我想分享的不是要你變冷漠,而是成為「成熟的給予者」:幫助,但不接管;支持,但不上身。
「給予—互利—索取」:不是非黑即白
很多人讀到「給取」這本書會認為結論是「互利 > 索取 > 給予」。重點是——無限制給予絕對讓你生命被榨乾;成熟的給予立下幫助的界線、評估代價,長期站在讓雙方互利。與其把自己定位成「永遠的救火隊」「別人生命中的天使」,不如練習做一個有原則的天使。
我自己的原則:別人都不急,我也不急。(你不急我急什麼?)
對方要先開始改變,再決定要不要出手、出多少力。(天助自助者)
生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侏儸紀公園),很多時候不一開始出手幫忙才是真的在幫他。
何時出手協助?
- 責任劃分?
是我該協助的?是對方自己該承擔的責任?還是根本搞不清楚需要什麼? - 對方有多想要?
是否主動提需求、願意先付出代價(時間/金錢/行動)? - 我幫助的代價的是什麼?
會不會家庭時間或健康?會不會讓自己也陷入麻煩? - 幫完之後,對方會更有能力嗎?
如果答案是否,可能是在養出一名巨嬰,不是幫助一個需要幫助的人。
只要有一題卡住,就先「我想想」:多觀察對方的行動。
心理諮商向來是一個自發的過程,諮商師和當事人都必須出於自願。也就是說,只有當你是為自己而不是為了取悅朋友們才想諮商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合作。我們既同意合作之後,就得訂定契約,諮商結束後我會將發票寄給你。你瞧,這不是錢的問題。為諮商負責的只能是你,而不能是其他任何人。
出自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意思是唯有當事人是出自於自己願意被幫助,想讓自己被治療,願意合作,這時候我們才能討論怎樣幫助,形成一種合作關係
「不當救世主」
- 生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 你先做看看(你自己要先動阿)
- 你想一下我可以怎麼幫你?(把球丟回去給他)
習得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

什麼是習得無助?
當一個人多次嘗試仍無法影響結果,就會逐漸相信「我做什麼都沒用」,腦袋已經變成一種我什麼都不會我很笨,即使情況其實已經可以改變,仍選擇放棄、等待他人拯救。久了會出現三種模式:不嘗試、外部歸因、逃避做決定。
簡單的說他的思維已經慢慢變成習慣性放棄了。「救世主情節」跟「習得無助」其實常常是互相餵養的循環。
習得無助的行為模式
口頭禪:「以前試過沒用」「我不會啦你幫我」「這個本來就很難」「我做不到」
求助方式:只丟出問題但不帶資訊、要答案不要方法。
行為跡象:各種理由拖延、容易放棄、總是抱怨。
拒絕的絕招之::把球丟給CHAT GPT

我後來學到某一招,就是幫他問Chat GPT,然後把對話丟分享給他。
迷思澄清
- 迷思1: 不幫=冷漠 =不夠朋友
回應: 這是一種情緒勒索,你可以回給他說我好像被朋友勒索了 - 迷思2: 快速解決=高效率=你很厲害
回應: 你今天替他做,明天他還是一樣不會;教會方法才是對他好。 - 迷思3: 做人要有愛心
回應: 把別人養成巨嬰是有愛嗎?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