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媒體的常見問題 :當信仰被寫成心靈雞湯

by | 8 月 29, 2025 | 日記 | 0 comments

Views: 0

本文回應〈出勤主義比曠職更傷?工時長≠效率高!聖經揭示「生產力」不同衡量標準〉一文。

懶人包(給沒空的讀者)

  1. 這篇文章把基督教信仰信仰寫成「效率升級術」是毒雞湯化:把安息神學與天國價值當成提高產能的工具
  2. 台灣勞動現場的主因常是低薪結構與請假懲罰機制,不是員工不懂休息。
  3. 教會牧者與教會媒體若只談靈修與基督徒該怎麼做,不談制度與權益上的不對等,就會將錯誤都歸咎給基督徒的行為。
  4. 教會可以做很多事:先自我改革(尤其教會內部勞動政策)、再對外倡議(為勞工發聲)、提供實際支持(陪伴、資源、教育)。

原文把神學工具化:用「安息」換「效率」

文章引用經文談安息、身體是聖靈的殿,卻把重點放在「這樣做公司更不會虧」。

  • 安息日是上帝創造秩序的一部分,先是對人的尊嚴與自由說話,而非管理學提升生產力的技巧。
  • 把神學變成「KPI提升術」,會讓信仰變成「工具理性」:
    • 不是因為人有尊嚴所以休息,
    • 而是因為公司可能虧更多,所以你最好休息。

原文忽略真實的請假成本與低薪結構的原因

文章強調「出勤主義傷害生產力」,卻幾乎不碰台灣常見的全勤獎金綁考績病假減薪事假不給薪(還順便多扣一個全勤獎金)、特休受限(與年資綁定)等制度性因素。對多數勞工來說,「請假」= 直接損失收入 + 影響考核; 在低薪、高房租、高物價組合下,「不敢請」不是勞工不願意休息的問題,而是為了生存

很多人一請假就同時失去全勤獎金+請假日的薪資;再加上請假影響考核績效,誰敢請假?

誰的責任?避談教會與牧者的角色

滿街過勞、教會同工低薪且無償加班,教會媒體卻多半停留在「個人的選擇」讚揚這種犧牲奉獻當成是好見證

牧者與教會不是旁觀者:

  • 教會是否把「拼命服事」塑造成屬靈的表現?
  • 牧養上是否鼓勵「為了事工可以先犧牲健康與家庭」? 實際上有多少牧者的家庭是失敗的?牧者的子女恨教會,因為父母都將時間奉獻給教會。
  • 面對會友的勞動處境,是否只勸「禱告交託」,而少談勞工權益?教會給立法者為勞工權益施壓過嗎?

我會怎麼寫這個題目

資料面

  • 台灣年工時與其他先進國家比較。
  • 各類請假制度對薪資、考核的實際影響(全勤獎金、病假薪資比例、事假是否給薪、特休規則)。

文化面

  • 重視出勤表現的考績文化、鼓勵加班、疫情後仍盛行的「帶病上班」。

企業與教會的社會責任

  • 勞工的心理健康,家庭呢,這些都應該是企業的社會責任與教會的社會責任的一環。

談神學(不將信仰實用化)

  • 創造與安息:安息不是「生活的選項之一」,是神的創造中所安排的,為要我們認識神,詩篇說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
  • 身體神學:身體是聖靈的殿(林前 6),不是為了公司效率而休息,而是我們出於愛神而固定休息照顧好自己的身心靈。
  • 天國價值:工作的價值不等同於產能;我們基督徒的的價值不等於績效。

責任分配

  • 雇主責任:制度設計、請假友善、不可用全勤獎金綁病假、不獎勵帶病上班,給予優於勞基法的差勤。
  • 政府責任:法規與執行(本文可略帶,重點仍在教會)。
  • 教會責任:先自我改革,再對外倡議(見下節)。

教會可以做什麼?(具體行動清單)

1)先把自己的家整頓好

  • 人事透明:公開全職與工讀的薪資區間與加班補償辦法。
  • 不屬靈化加班
    • 禁止用「為主擺上」包裝無上限工時。
    • 每週至少 2天完整休息(符合勞基法),重大活動後強制補休
  • 健康與家庭優先
    • 生病請假不扣獎金;
    • 育兒、照護者友善;
    • 心理諮商與轉介資源。
  • 同工的給薪資要符合:

2)講台與門訓

  • 系列信息:安息神學、身體神學、工作的屬靈觀
  • 小組教材:辨識過勞與工作立界線如何說「不」的操練。

3)對信徒企業家與主管的牧養

  • 職場倫理門訓
    • 不以全勤綁病假;
    • 設計代理制度遠距彈性
    • 不以加班當考績指標;
    • KPI 以成果與品質為主。

4)公共發聲

  • 推動連署與聲明:為請假友善、職安與心理健康發聲。
  • 舉辦公聽會:邀勞工、醫護、教會同工、學者對談,讓被影響的人發聲

5)實際幫助過勞者

  • 關懷基金(看診、諮商補助)。
  • 法律/勞權諮詢轉介。
  • 暫時的膳食、接送、托育支援(由志工小組協助)。

全文截圖

Image

0 Comments

Submit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